分享到 :

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乔旭:化工教育要回归化工,把根留住!

当下,社会上“谈化色变”现象依旧严重,导致人才游离、邻避效应突出。实现新时代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,人才是第一要素。而现在的青年学子对学习化工的意愿一般,化工专业面临招生难,同时化工专业的老师重学术轻产业转化现象普遍。

工科大学还是工程师的摇篮吗?未来,化工教育怎么办?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乔旭近日在能源•化工雁栖湖科创大会上呼吁,学科专业要回归“真” 化工,化工人才要拥有“真”才干,技术成果要解决“真”问题。化工教育要回归化工,把根留住。化工教育的定位还是要继续面向化工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,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伟大工程师楷模的复合体。

新时代工程师应具备“三力”

我国虽是化工大国,但距强国仍有一定距离,我国化工行业发展道阻且长,这对行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。乔旭认为,我国不仅要培育原创性成果、开发颠覆性技术,驱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,还需要化工高等教育能培养一批伟大的工程师。

新化工产业要实现全球化、一体化、智能化,化工学科要做到全尺度、跨边界、可持续。新时代中国化工产业伟大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特征?乔旭指出,化工人才应具备“三力”:一是想象力,化工人才不仅要会考试,还要具备想象力,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二是要有执行力,不能仅做“语言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,更要知行合一。三是领导力,这是工程师不可缺少的软实力。新时代化工人才不仅要有初心,能做到扎根大地,胸怀“国之大者”。还要有匠心,能做到善创能为,争当国之大才。更要有笃心,能做到笃行奋斗 ,奉献国之大业。这是国家的要求,更是时代的需求。

培养人才要学会“五通”

新时代的工程师已经有了清晰的画像,那如何培养新时代化工人才是高校及科研机构需要探索的重点。乔旭立足南京工业大学人才创新培养之策,结合自己研究心得分享了人才培养之法。

乔旭认为,培养人才要学会“五通”。第一要横向打通,打破专业壁垒,推进学分制改革,跨专业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,允许学生修读学校认可的全球顶尖大学慕课。

第二要纵向贯通,畅通培养路径。南京工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,成立了2011学院,是首批协同创新的牵头高校之一。2011学院采用个性化、小班化、全球化方式,将人才培养打造成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8年一贯制,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。

第三要中外融通,培养国际化人才。与国际知名院校联手,开展中外合作办学。

第四要科产教互通,形成科研、产业、教育三链。三者深度融合、互为供给、协调发展,螺旋上升。要打造一批共商、共建、共享、共址的工程教育共同体,不仅要有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,还要有产业化基地,做到既有科的平台,也有产的平台,把科产教三者融合。

第五要社会联通,开启协同创新。南京工业大学开启的协同创新,在创新成果和创新机制上推陈出新,经验和模式广受好评、广为借鉴。社会联通要求政府、学校、社会组织、高校和大型企业一起参与,搭建起学科、科研、人才三位一体平台。另外,也要求学科、学院和课题组要面向行业,面向集团公司,面向大型企业,这样科研有需求,任务有导向,成果转化才能够实现落地。

此外,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实践。要脚踏实地,有真项目设计。要深入学科型公司,开展真场景实训。要面向学术前沿,参与真问题研究。“五通”贯穿“三真”才能让人才培养之策落地生根,人才培养之效可期可待。

(来源:中化新网)

2024年3月20日 15:02

文章内容